2025-08-12
成功美術館館藏宋亞平女士作品《翠嶺流云》
清代原濟《石濤畫語錄》中說:“古者識之具也,畫者識其具而弗為也?!彼詫W習古人繪畫,無論是那個時代總要歸納到其所處的“現代”中來;同時不管是學哪一派、習哪一家繪畫,也要落成于自己的個性和面目上來。譬如筆者賞讀《西部成功書畫家》近日刊載陜西當代女畫家宋亞平筆下,《翠嶺流云》《東山云意》《秋天萬里一片色》等潑彩山水佳作即如此。其傳承上,近一點來說是繼張大千、何海霞等近現代大家開創的“潑墨潑彩”山水之余韻,由美術史上追溯遠一點來看,又是其兼容古人青綠、水墨山水畫語面貌,而統歸于時代又“發我之肺腑,揭我之須眉”的熱情豪邁藝術個性彰顯和典雅錦繡繪畫面目反映。
藝術的或常或變,皆源于人心之常,發于人心之變也。宋亞平女士潑彩山水中,取法古人、先賢的畫面或形或神之常,是其對傳統青綠金碧、水墨寫意山水以及近現代以來諸家“潑墨潑彩”繪畫形式和內涵的認識、理解、汲取傳承;而其向前衍生開掘的畫語形式和精神寄寓,又是她面向時代審美語境、抒發個人性情趣韻的提煉、總結、重組表現。如其《翠嶺流云》一幅中,那敷彩絢爛、翠碧明麗的藍綠設色,或深淺銜跡或濃淡潑沖漬染;樸厚沉實、蒼拙挺拔的勾皴,或長或短或疏或密寫形;乃至隱于濃彩淺碧之下的渴筆干擦筆觸,或隱跡藏蹤或偶露行影……既得筆墨立形質、分陰陽而寫山水精神之妙,色彩著四時冷暖、朝暮明暗而得自然本質之韻,又于虛實、線面、工寫的諸法兼容、古今體和的主客交融、開掘構成中,越發彰顯出了山嶺翠碧秾艷稠麗的蔥蘢生機,云嵐如煙、蒸騰浩渺的流動之勢,煙霞明滅、煙濤微茫的萬千變化,亦見畫家站在時代時空視角下澄懷味象,而與這無限的自然、無限的天地渾然融化、體合為一的精神共鳴。
成功美術館館藏宋亞平女士作品《東山云意》
再有這幅《東山云意》亦如是,赭色濃淡、隨形漬染的沐浴晨光遠山,或青或綠、隨類敷彩的近處翠色山崗,以及水墨點線皴寫、淡逸渲染的近峰山頭的諸景畫面表現,即見畫家取象東山日出的實相光景,光影陰陽分隔昏曉的自然寫照。也見筆隨心動、相因情造,而畫家的主觀意趣融入筆墨語言,又與之自然對象共舞的煙云起伏蒸騰之意來。還如《秋天萬里一片色》中,那澄澈明凈的或藍或赭渲淡之彩,紛紛揚揚的寥寥橙褐筆跡散落,越加強調了萬里霜天、黃葉飄零的鮮活秋景之貌;又線勾寫意、潑彩恣肆還遠近開張、虛實有致的布構,也還見天高云淡、草木枯寂的韻致豐彩。而這樣的畫面布局與筆墨運用,不僅彰顯出畫家對自然景致的澄懷觀照以及敏銳捕捉,更透出其畫面創構中心隨境轉、情與景融的意境營造。
賞讀此二作,或晨曦微露、明暗顯著,或秋色斑斕猶勝春朝,皆是畫家應目會心而能以心觀物、以情入畫的心物融冶個人面目體現。從中也還見,或寥廓或幽微的自然萬象,在畫家的創作中被賦予了更深刻的情感內涵,更深徹的生命律動,筆墨之間不光見其形與色的應物象形堆疊、安布,更是畫家傳承、開拓間的情、意流轉,繼而傳遞出一種物我合一、意境共生的審美理想來。這種師古人、師造化,進而由外入內、由內達外的藝術表現,不正是中國山水畫獨有的精神旨趣與文化厚度的體現嗎,不正是“中國畫運用筆法墨氣以外取物的骨相形態,內表人格心靈”的具象跡化嗎?
(文\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)
成功美術館館藏宋亞平女士作品《秋天萬里一片色》
畫家簡介:宋亞平,1960年生,祖籍陜西禮泉,宋伯魯書畫世家第四代傳人,是清末鴻儒宋伯魯曾孫女。宋亞平自幼八歲起在父親教導下學習書畫,主攻重彩山水,花卉,主編出版多部個人畫冊。現為全國人大代表、全國三八紅旗手、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、國家一級美術師、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、中央民革畫院理事、陜西省突出貢獻專家、民革陜西省委會委員、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。
注: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“成功書畫家網”文章均來自于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,聯系郵箱:1047780947@qq.com